1937年,淞沪会战的激烈战场上,上海街头出现了一辆孤零零的维克斯MK.E型坦克,它显得格外孤单,但依旧毫不畏惧地冲向日军阵地,准备进行最后一搏。这场悲壮的冲锋,成了中国军人抗战精神的象征。事先,日军曾屡次向坦克中的三名中国军人喊话,劝说他们投降,声称他们已孤立无援,继续抵抗只是死路一条。然而,这三名中国军人,郑绍炎、吴健、卜孟英,坚决表示宁死不屈,誓死捍卫国家的尊严,这才有了这幅街头孤坦的动人画面。数十年后的今天,再回首这张照片,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血与火交织的悲壮与豪情。
然而,坦克一般在战场上通常都充当着先锋角色,和步兵配合推进。坦克应该是前锋的移动火力支撑,而步兵的支援也至关重要。那为何在这次冲锋中,坦克孤军奋战,步兵却不见踪影?为了厘清这背后的真相,我查阅了大量史料,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今天就借此机会为大家揭开这段历史的真相。
展开剩余69%照片中的维克斯MK.E型坦克,其实是国军在淞沪会战爆发前不久,从英国购买的。这款坦克虽然在外形上看似简陋,但在那个时代,仍然是一个值得一提的军事装备。值得一提的是,国军的坦克历史相当曲折。最早购买坦克的并非蒋介石,而是宋子文,他购买了这些坦克供税警总队使用,主要是协助海关打击走私。蒋介石得知此事后,觉得中央军缺乏坦克,于是要求宋子文将这批坦克移交给中央军,从而开始组建自己的坦克部队。直到1934年,蒋介石才开始购买维克斯坦克,并组建了坦克营,开始为抗日战争做准备。
在淞沪会战爆发时,蒋介石终于下令投入坦克部队。坦克营最初下辖三个连,分别是1连、2连和3连。最初,由1连和2连担任主力作战任务,3连则作为后备力量和训练部队,未能第一时间投入战斗。随着战局的紧迫,张治中请求将坦克部队调至战场支援,蒋介石同意后,1连和2连被调到前线。当时,坦克部队的初期投入并不顺利,因战斗中坦克频繁遭遇故障,加上步兵的支援未能及时到位,导致一度出现坦克孤军作战的局面。
最初投入战斗的5辆坦克,在一系列失误和故障后,几乎全部失去战斗力。蒋介石虽然懂得指挥步兵,但对坦克作战并不熟悉,导致这些坦克在战场上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郑绍炎带领2连继续投入战场,这一次,他们依然面临着与日军坦克部队的对抗,而令人遗憾的是,坦克部队再次面临孤军作战的困境。郑绍炎率领的三辆坦克深入敌后,与步兵失联。两辆坦克甚至被汉奸误导,差点被引入敌人指挥部。郑绍炎依然坚持与敌人作战,在与日军交锋中,他摧毁了一个日军据点,击溃了大渊小队。但最终,坦克深入敌阵,无法回头,郑绍炎、吴健、卜孟英三人宁死不降,决定进行最后的冲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张著名的照片,并非是在郑绍炎等人最后冲锋时拍摄的。事实上,当郑绍炎和其他队员英勇牺牲后,日军为了展示其步兵的无畏,将这辆坦克开到街道上,重现了那一幕,算是一种摆拍,而非真实抓拍。更为令人痛心的是,在坦克被日军夺取后,他们在坦克内发现了郑绍炎为新婚妻子准备的首饰。这些首饰原本是他为妻子购买的婚礼礼物,却成了他最后的遗物。拍摄这张照片的日军记者浜野嘉夫,后来在南京保卫战中被中国军队击毙,巧合的是,击毙浜野嘉夫的正是当时的坦克营3连,算是替英勇的战士们报仇雪恨。
发布于:天津市千茂配资,线上股指配资,鸿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