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抬着头,看着铁灰色的巨大金属鸟在南海上空划过吗?那会儿我还以为这些“飞机哥哥”只会表演特技。没想到,它们不仅是空中的舞者,还是祖国天空的“保护伞”。就拿前阵子说的那两架歼-11BH来说,5月25号清晨第43次战备巡逻,悠然降落时,机翼下的霹雳-15导弹和源自俄罗斯的大推力发动机搭配在一起,真像是老战士穿新铠甲,气场两米八。
回头一想,我们和苏-27结缘可有三十多年,说穿了,这一段真的像苦学生突然考进重点高中。当年硬着头皮砸下200亿美元引进的“洋宝贝”,现在一身国产装备,航程、载弹量、作战半径全都吊打“原版配置”,典型的“学徒变师傅”的逆袭剧本。数一数,咱家歼-11B家族飞了超过120万小时,机体寿命能顶原苏-27三架,变成了中国空军最能打的拳头。
悄无声息之间,400多架“老侧卫”升级成了歼-11BG,进化得低调又彻底,说没露面连大阅兵都没挑它上场,这就说明家底真的厚了。对比小时候新闻里那些紧衣缩食凑发动机的岁月,现在军工可真是“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这新歼-11BG的“鼻子”可不一般,那里藏着最近红透半边天的白色雷达罩。以前的深色罩子还得刷特殊涂层,麻烦又贵。新罩子不仅护着更厉害的设备,还省得工人手忙脚乱。其实大家都念叨的是里边那台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300公里的探测距离,20多个目标锁定,堪比有千里眼顺风耳。法国“阵风”战机还得近五十公里才难分高下,而歼-11BG干净利落就更上一层楼。据公开资料(如《中国军队》,2024年第6期),“雷达刷新率居然比美军F-35快25%”,意思是敌人刚有点动静,歼-11BG的数据链早已把对方行踪烂熟于心。
对那些天天琢磨“马达最快”的朋友来说,国产涡扇-10发动机绝对是长脸的存在。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厂技师笑称,“当初毛病像下雨一样多。”但工程师们愣是凭着死磕精神,把这台起步推力130千牛的大家伙调校得服服帖帖。2016年在“金头盔”狗斗赛上一战成名,如今涡扇-10B版又提速15%,零下20度照样起飞,推力稳定性提升让老外发动机瞠目结舌。而且每台能用1500小时,比俄制原货多了大半。身边当过地勤的小赵就说“以前零件换得手软,现在涡喷10,少回厂、少拆检,真的轻松多了。”
战斗机再猛,也是集体作战,现在单枪匹马闯江湖的套路早就OUT了。歼-11BG胜在“聪明”二字。它靠着全新的舰载数据链,能和歼-20、空警-500等一起联网作战,有点像小时候流行的组队打游戏,谁输出谁补刀,各显神通。预警机一发现敌情,歼-11BG只需收到数据链信号就能发射远程导弹,可谓“自己不出面,敌机先出局”。
安全感也是以前飞机比不了的。现在飞机四周有紫外导弹预警传感器,隔老远检测来袭危险,飞行员多出两秒反应时间。我爸是老兵,经常唠叨“战场上,哪怕早一秒躲闪,都是命啊!”同时装上第二代国产光电瞄准器,不用开雷达就能90公里外锁定目标,那感觉就像闭着眼都能抓住“捉迷藏”的小伙伴。
关于武器,歼-11BG现在能挂载最新款的霹雳-15远程导弹,据央视国防报道(2023年10月),其射程已突破200公里。比如霹雳-10近距离格斗弹配合头盔瞄准器,飞行员“看哪打哪”,电影里的高科技现实演绎,儿时的梦想成了真家伙。
实战中这种“取长补短”的协同作战,堪称中国空军秘密武器。比如南海方向,歼-11BG接入卫星、海上舰队和地面雷达数据信息,仿佛织上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一旦有不速之客,它那射程超长的导弹就能“提前截胡”。据《空军之翼》杂志统计(2024年第4期),在多次模拟演习里,歼-11BG依靠数据链比传统战法作战效率提高了近50%,击落成功率可达85%。
让人感慨的是,咱这些年并没有效仿美国大批量推倒重建的做法,而是请最懂飞机的空军修理工,把每一架老飞机的底子摸透,升级方案量身定做。与美军维护F-16队列那动辄数十亿美金、每年上百亿美元的升级维护相比,歼-11BG的技术升级路数更接地气,用“白菜价”打造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巨大四代半作战群——这“精打细算”的思路,不仅省钱,还让中国空军步步为营变得更踏实。东海岸每次战备起飞,白色雷达罩下的尖嘴、挂满霹雳导弹的雄姿,就是属于我们的底气;西部戈壁,落日余晖下的歼-11BG和那修长的导弹轮廓,又成了无数军迷茶余饭后的传说。
三十多年前的“求学少年”,如今已经成了“天之骄子”。每当夜里听见轰隆的引擎声响起,我总忍不住心头一热,明明是钢铁与机油的味道,可那里面跳动的,其实是中国人千万次执着和自信的心跳。
千茂配资,线上股指配资,鸿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