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为著名且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这场战争的主角刘邦与项羽,一位是出身布衣的政治军事家,一位是天生骁勇的“西楚霸王”。起初,项羽凭借超凡的个人武勇与庞大的兵力,在战场上几乎无往不利,而刘邦则处于劣势。但随着时间推移,刘邦逐渐依靠正确的战略眼光、对人才的合理使用以及稳定的后勤补给,一步步抵消了项羽的优势。战争从来不仅仅是拼勇力,更是拼消耗、拼资源。最终,项羽因粮草不足,难以支撑持续作战,被迫与刘邦在鸿沟签订了著名的停战协议。
这份“鸿沟协议”规定,以鸿沟为界,西边归刘邦,东边仍属项羽。鸿沟正是如今河南荥阳境内的一条人工运河。这段历史也为“楚河汉界”的典故提供了源头。协议签订后,项羽打算率军退回楚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重整旗鼓。然而刘邦并未遵守协议。张良与陈平进言,建议刘邦趁机追击。刘邦果断采纳,挥师东进,直追至阳夏(今河南太康)。他原本打算与韩信、彭越会合后夹击项羽,但在固陵一带并未等到二人。结果楚军乘势反击,汉军在固陵惨败,刘邦被迫退守,依靠加固城池、深挖壕堑坚持防御。此时刘邦再次采纳张良之策,封韩信、彭越为王,借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终,两路大军果然前来增援,局势开始逆转。
展开剩余70%与此同时,刘邦还采取多线出击战略。他派刘贾、英布攻下寿春(今安徽寿县),并劝降了楚国大司马周殷,接连占领城父和原九江王的封地。而灌婴、靳歙则率领骑兵突入楚国腹地,直接攻破西楚的都城彭城。若对照地图便会发现,在固陵之战时,项羽驻守河南太康一带,而刘邦的部将们已接连攻下寿县与城父,这些地方距离固陵不足百余公里。再加上九江与彭城的丧失,实际上项羽的退路已被完全切断,楚军已陷入被刘邦势力四面包围的困境。
项羽自知情势危急,于是退守陈县(今河南淮阳),希望与刘邦进行最后的决战。但在陈之战中,楚军再次溃败。项羽无奈率军逃往垓下(今安徽灵璧)。从他选择的路线来看,他仍想回到江东老根据地会稽郡,那里有他最信任的八千江东子弟兵。然而垓下却成为了他命运的终点。
垓下地处战略要冲,距离淮河不足百里,而渡过淮河再南下便能接近长江,进而抵达江东。但汉军已经在此严密布防。项羽被重重包围,双方在垓下爆发了决定性的大会战。楚军惨败,项羽仅率八百骑突围,渡过淮河时只剩百余人。逃至阴陵时,他身边已不足三十人。最终,他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在绝望中自刎,结束了这位西楚霸王的悲壮一生。
仔细分析垓下之战的合围局面,几乎是刘邦战略布局的必然结果。韩信、彭越、刘贾、英布、灌婴等部将从不同方向合围,加上周殷等楚国降将的协助,项羽几乎没有生路。尤其灌婴的骑兵自彭城南下,距离垓下不足八十公里,仅需两日便可赶到;韩信自齐地南下,彭越自梁地西进,正好与刘邦形成三面夹击。北方被汉军牢牢占据,南方除江东外尽被刘邦掌控,项羽只能往东南突围,结果在垓下陷入绝境。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50年代在安徽灵璧发现了汉代遗址,面积达6.5万平方米。遗址城墙依山势夯土而建,形状不规则,城内仍有河流冲刷痕迹。由此可见,垓下在秦汉时期确实是重要军事重镇,楚汉决战发生于此绝非偶然。项羽的失败不仅是军事失利,更是战略与资源上的全方位崩塌,而刘邦则凭借韧性、谋略与联合诸侯的手段,最终赢得天下。
发布于:天津市千茂配资,线上股指配资,鸿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