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四方”意思是立志在天下各地施展自己的理想。(四方是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个成语出自明·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五回:“妾闻'男子志在四方’。君壮年不出图仕,乃区区守妻子坐困乎?”
典故大概的意思是:“我听说'男子汉应该志向远大,放眼天下’。你正值壮年,却不出去谋求官职、建功立业,难道要仅仅守着妻子儿女,被困在一处无所作为吗?”(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骊姬谗言,派人追杀公子重耳,重耳被迫流亡。他逃到齐国后,齐桓公将族中姑娘姜氏许配给他,重耳在齐国过上了安逸的生活,逐渐消磨了复国之志。七年后,齐桓公去世,齐国陷入内乱,已不再适合重耳停留。但重耳却想就此安度余生,不想返回晋国。
重耳的谋臣们秘密商议如何劝他离开齐国,此事被姜氏的侍女听到并告知姜氏。姜氏为了不让消息泄露,果断杀掉侍女,然后对重耳说出了上述这番话,劝他以大业为重,离开齐国。但重耳不肯听从,于是姜氏便与重耳的谋臣们合谋,用酒将重耳灌醉,趁其昏睡之际把他送出了齐国。此后,重耳又流亡多个国家,最终回到晋国,继位为君,成为了一代名君晋文公。)
“志在四方”由“四方之志”衍变而来。“四方之志”出自秦朝孔鲋编撰的《孔丛子》(记述孔子及其后代言行的一部书)。《孔丛子·儒服》篇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第五代孙孔穿,字子高,出游赵国(今河北省南部一带)。在赵国,他和赵胜(即平原君)门下的宾客邹文、季节两人交了朋友。后来孔穿要回鲁国了、邹、季两人上路相送,一直送了三天,陪着走了不少路,总是恋恋不舍。临别的时候,邹文、季节竟难过得流下眼泪,而孔穿只躬身向他俩轻轻一揖,就转身而去。与孔穿同行的人不理解他为什么如此不近人情。孔穿说:起初我以为他们都是大丈夫,想不到这两个人却如此婆婆妈妈,“人生则有四方之志”,怎么能儿女情长、长期聚在一起呢?
有这么一句话:“男儿有志在四方,欲求亲显须名扬。”说白了就是人不应该被自己的出生地束缚,要敢于去探索外面广阔的世界。
如果我们看新闻或者历史就知道,那些取得比较高成就的企业家,他们的成就没有一个是在自己的出生地的,都是背井离乡,从陌生的环境一步步开始的。因为经验告诉我们,熟人的生意其实是最难做的,特别是如果都是一起长大的,大家的心态都是一样,既怕兄弟吃苦,又怕兄弟开路虎。熟人的本质是情感账户的积累,而生意的本质是价值的交换。而社会的发展大部分时间,都是靠价值的交换发展起来的。
总之一句话: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敢于探索未知的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千茂配资,线上股指配资,鸿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