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杭州报道
7月21日,浙江经济“半年报”出炉。
上半年,浙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5004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高于全国。分产业看,上半年浙江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5.6%、6.0%。
浙江省统计局总统计师、新闻发言人褚英国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以来,浙江大力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从上半年相关指标看,宏观政策持续发力促进了需求扩大、生产增长、活力释放,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供给侧看,浙江上半年三大产业均保持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0%,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6%。从需求侧看,浙江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3%,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4%,出口增长9.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半年,浙江第二产业增长为全省5.8%的经济增速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撑。浙江此前以低成本战略、规模扩张为主的增长模式逐渐改变,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进一步走稳,结构调整十分明显。浙江的核心增长动力已经从过去的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逐渐转向更多的新兴产业。
浙江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潘家栋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省上半年经济运行呈现“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压力犹存”的特征。尤其是近期国际贸易摩擦纷争不断,浙江作为出口大省受到冲击影响,在这一情况下保持5.8%的增长更具含金量。
出口增长贡献率居全国首位
今年上半年,浙江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19.8%,居全国首位。
具体看,上半年浙江进出口2.73万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出口达到2.07万亿元,增长9.1%;进口6592.7亿元,下降0.4%。
浙江外向型经济特征十分明显。曾刚认为,要关注“两个浙江”的经济运行情况,一是浙江本地的经济数据即GDP的增长,二是遍布全球市场的浙商的经济数据,未来可更多关注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曾刚表示,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特别是美国加征所谓“对等关税”的不确定性,浙江要在此前积累的广大全球市场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多元市场拓展合作,例如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大产业链合作,提升市场的空间和质量,带来优质订单,让“两个浙江”更好地融合互动。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民营企业众多,对外部环境敏感、适应力强,加上政府大力支持企业扩大出口、减轻企业负担,所以上半年浙江出口增长数据比较好。
从产品类型可以看出,不仅是“抢出口”效应带来的短期增长,浙江的机电产品、“新三样”等出口产品在同样的关税壁垒中凸显出相对优势。
从出口产品类别看,上半年,浙江机电产品出口9705.4亿元,增长10.7%,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6.8%。同期,浙江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高端装备出口675.1亿元,增长19.9%;代表绿色低碳的“新三样”产品出口602.1亿元,增长13.4%。
贸易新业态新动能发挥重要作用。上半年,浙江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3244.5亿元,增长22.8%。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其中跨境直购方式出口971.7亿元,增长79.7%。
据白明观察,浙江一直在积极推进跨境电商发展全球市场,后方生产制造也跟着转型。即便在美国提出所谓“对等关税”后,由于浙江外贸商品的品质和价格优势,一些国外客户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找到浙江的生产终端企业,并下单采购。
在白明看来,浙江上半年出口数据比较突出,下半年仍需努力,一是此前“抢出口”有一定透支效应,特别是美国采购商此前存在超额进口,后续消库存需要一定时间,二是下半年关税政策仍有不确定性。
电商升温助推消费回暖
上半年,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79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浙江二季度社消零总额增长6.0%,为去年以来季度最高增速。
按消费类型分,上半年浙江商品零售17137亿元,增长5.2%;餐饮收入1841亿元,增长5.8%。
电商对拉动消费增长作用明显。上半年,浙江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增长27.4%,增速比全省社消零总额增速高22.1个百分点。
一些消费亮点出现,当前即时零售、闪购等新零售兴起,成为电商突破增长瓶颈的重要路径。例如,今年天猫“618”促销活动期间,淘宝闪购带动3C数码等品类成交创新高。
在潘家栋看来,浙江城乡民众普遍具有消费能力,下沉市场消费潜力释放。同时,虚拟消费场景呈现扩张趋势。上半年浙江公共网络零售额增长27.4%,反映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的渗透率加速提升。
从宏观政策的影响看,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中,浙江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等享受国补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4.5%、70.6%、60.9%和50.2%。
浙江新型消费模式不断涌现,消费新动能加快释放。品质型消费增长加快,上半年,浙江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7.6%,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2.2%。
此外,假日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五一”和“端午”假期浙江全域旅游人数同比分别增长13.7%和8.3%,带动了文体休闲、交通出行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谈及上半年浙江的消费情况,曾刚认为,除了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一宏观政策背景,浙江自身的相对优势还在于电商经济,虽然现在电商增速比前几年有所放缓但规模占比较高,且有上升趋势,此外,浙江在服务消费方面有一些创新做法。上半年浙江餐饮消费增速较好,与浙江文旅产业紧密相关,可以进一步发挥浙江文旅的优势,加大与消费联动。
工业提速但PPI低位运行
浙江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其中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8.0%,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7.9%。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远超GDP增速,是支撑浙江经济整体增长的核心引擎,制造业强省的优势在持续发挥。尤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高于规上工业整体增速,这充分体现了浙江民营经济的活力和主体地位,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潘家栋说。
分行业看,上半年,浙江计算机通信电子、汽车、化学原料等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0%、17.6%和8.7%。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7%、12.0%和11.1%。
从产品增长看,上半年,浙江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笔记本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85.7%、65.2%、47.3%、43.3%。
在潘家栋看来,结合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品等数据,浙江经济结构转型在上半年呈现出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经济结构系统性重塑的未来图景。
一是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新兴产业成为绝对增长引擎,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增速远超规上工业整体增速;二是创新驱动特征鲜明,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的亮眼增速印证了浙江“数字浙江”建设的显著成效,驱动产业智能化升级。
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均明显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水平。
特别是,上半年,浙江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企业,其中,算力服务、数据服务、算法模型、智能终端营收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不过,浙江的物价略有下降,内需仍待提振,企业利润仍待进一步修复。上半年,浙江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2%。6月份,CPI同比持平,环比上涨0.1%。
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8%和3.3%。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5%和5.5%,环比分别下降0.2%和0.8%。
上半年,浙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67,比上年同期缩小0.01,城乡居民收入结构进一步改善。
从城乡居民收入结构看,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93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86元,增长5.7%。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城镇快1.0个百分点。
在曾刚看来,浙江的鲜明特点是共同富裕。从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可以看到,浙江城乡协同发展,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说明浙江经济发展兼顾效益与公平。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副总队长、新闻发言人吴红卫表示,展望下半年价格走势,既有宏观经济稳定向好、暑期及假日消费升温等支撑物价稳定回升的积极因素,也需要看到影响物价稳定回升的压力因素仍然存在,例如,生产端的PPI仍在低位运行,内卷市场的整治需要时间。
“综合分析,正常情况下预计下半年的物价会呈现低位温和回升态势。”吴红卫说。
(编辑:周上祺)
千茂配资,线上股指配资,鸿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