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自古便是蜀地的咽喉所在,也是川蜀政权存亡的关键之地。历代有言:在蜀时,汉中兴则蜀国安;若失汉中,则蜀必衰亡。早在刘备入蜀之初,他便深知此地的重要,遂率法正、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文臣武将,几乎倾尽蜀汉全力,与曹操在汉中展开了一场关乎国运的大战。
这场汉中之战极其艰难,蜀地的民力与粮草几乎消耗殆尽,后方运输线紧绷到濒临断裂。连镇守后方的诸葛亮,都曾犹豫是否该继续这场消耗巨大的战争。然而,时任大将杨洪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让诸葛亮重新坚定了决心。杨洪说:“汉中乃益州咽喉,若失此地,蜀国必亡,这便是家门口的祸患!如今大敌当前,男子当披甲作战,女子亦能挑担运粮。先生怎会生出疑虑!”他的言辞让在场所有人意识到汉中之战的重要性。
刘备在取得汉中胜利之后,立刻着手布置防务。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未重用张飞,而是独具慧眼地任命魏延为首任汉中守将。众人皆愕然,唯独刘备笑问魏延:“我今日将此重任托付于你,你将如何报答我呢?”魏延当场慷慨陈词:“若曹操倾全国之兵来犯,臣愿誓死抵御;若曹操派十万偏师,臣更要将其全数歼灭!”此言震动满座,也显露出魏延的雄心与胆魄。他随后提出“实兵诸围”的汉中防守策略,谋定边关,以备不时之需。
展开剩余69%然而,魏延有才,却未能遇到施展的机会。曹操在夺取关中后忙于东征,未再大举进攻汉中。直到诸葛亮北伐之时,蜀汉才逐渐由守转攻。魏延所设的防御体系在他生前终究未能经历真正的考验。
多年之后,魏延的谋略意外得到了验证。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赵云、邓芝率偏师为疑兵,自己则亲率十万大军出祁山,攻取陇右地区。天水等郡纷纷归附,但为了阻挡魏军援军,诸葛亮却未用魏延、吴壹等老将,而是启用参军马谡。结果马谡违背军令,抛弃水源,坚守高地,被张郃断水,最终全军溃败。这场街亭之战,成为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
在败局中,反倒是王平崭露头角。他仅率千余蜀军,依靠阵势稳住阵脚,迫使张郃不敢贸然进攻,最终保存了一部分蜀军的元气。此战后,诸葛亮痛定思痛,明白马谡虽有才学,却不堪一军之帅,战场上更需要久经沙场的老将。他果断启用王平,委以重任,并让其统帅蜀汉精锐无当飞军。诸葛亮能知错能改,这正是他过人之处。
王平虽识字不多,却极好学。被重用后,他请人朗读《史记》《汉书》,从中汲取治军之道,渐渐成长为一代大将。到了公元244年,诸葛亮、魏延、吴壹等人皆已故去,蜀汉的重任落在王平肩上。当曹爽率十万大军进攻汉中时,王平手中只有不到三万兵力。群臣皆劝他固守汉、乐二城,避免兵力分散。但王平坚持魏延“实兵诸围”之策,以有限兵力层层布防,扼守外围关隘,终让魏军寸步难行。
最终,在兴势之战中,王平守住汉中,待到费祎率援军截断曹爽退路,内外夹击之下,曹军惨败。不到三万的蜀军,竟击溃十万魏军,战果辉煌。此役,不仅实现了魏延当年誓言,更昭示其防御策略的远见卓识。
从刘备夺汉中,到魏延提出“实兵诸围”,再到王平以此击退曹爽,汉中战略守势几乎支撑了蜀汉后半个国运。直至姜维退守聚谷,汉中才最终陷落。魏延的谋略,终究成为蜀汉赖以延续国祚的屏障,亦为后世兵家所称道。
发布于:天津市千茂配资,线上股指配资,鸿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